一、历史沿革
2007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国有公办全日制本科舞蹈学专业,面向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专业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学制四年。2013年新增舞蹈表演专业,2013—2017年舞蹈学、舞蹈表演每年各专业均招收25人。2018年,撤销舞蹈表演专业。2019年至今,舞蹈学专业平均每年招生50人。

二、培养定位
本专业植根赣北文化沃土,立足九江、服务江西、辐射全国,秉承“师范性、地方性、应用型”办学理念,构建舞蹈教育与区域文化发展双向赋能机制。以培养基础教育舞蹈师资为核心,同步输出舞台表演、文艺创作、美育推广等复合型艺术人才。
三、师资队伍
舞蹈学专业现有12名专业教师。教师均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香港演艺学院、德国慕尼黑音乐学院等国内外知名艺术院校。其中有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4人、省级人才1人、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1人、市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1人、市舞蹈家协会副主席1人、市舞蹈家协会艺术指导1人。
团队教师分别荣获中国舞蹈家协会“优秀志愿者”、中国舞蹈家协会“顶尖教师”、全国素质教育先进工作者、江西省“赣鄱俊才”青年文化领军人才、江西省“文艺人才百千行”优秀志愿者、九江学院“教书育人楷模”“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入选中国舞蹈美育家大辞典、聘为江西省委宣传部“四个100”文化导师、聘为九江市基础教育美育专家顾问;九江市基础教育(舞蹈)授课专家;获批九江市“张栗娜名家工作室”项目资助;入选九江学院“百人计划”等。

入选中国舞蹈美育家大辞典

入选江西省赣鄱俊才支持计划

江西省“文艺人才百千行”志愿者

江西省“四个100”文化导师聘书

江西省舞蹈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舞蹈家协会“顶尖教师”

教书育人楷模

九江市舞蹈家协会名誉主席

优秀班主任

九江市名家工作室

全国素质教育先进工作者

优秀教师

四、硬件设施
艺术学院园区总建筑面积60749.5平方米,其中,艺术楼建筑面积29631.57平方米,学生宿舍面积26351.08平方米,食堂面积4766.85平方米。艺术园区与主校区一桥相连。园区内艺术大楼、学生宿舍、艺苑餐厅自成一体,办学条件设施一流。学校设有大剧场1个(容坐1200人)、音乐厅1个(容坐500人)、电钢教室2间、录影棚1间、琴房172间、舞蹈排练厅5间、智慧教室2间,为舞蹈专业办学提供了全方位的硬件保障。

五、专业特色
1.舞韵铸魂 思政赋能
舞蹈学专业构建“思政铸魂、专业强基、师范固本、双创赋能”四位一体育人模式,贯通“舞台实训、课堂教学、社会服务”进阶式培养链条,锻造“会教、会跳、会编、会组织”的“四会”人才,本专业已成为本地区舞蹈人才培养基地和艺术文化传播的引擎。

艺术学院教工四支部入选市直单位“百优支部”

舞蹈教研室荣获“巾帼文明岗”


《古典舞身韵》入选课程思政优秀

《视唱练耳》立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2.以舞美育振兴乡村
本专业首创“乡村舞蹈美育志愿者”长效机制,构建“高校-县域-乡村”三级美育网络。师生长期与九江市基础教育开展协同提质专项工作,分别到瑞昌、湖口、德安、武宁等县域乡村开展舞蹈美育活动。近年来,本专业教师多次与基础教育学校共同开展教学研究与舞台创作活动。指导中小学、幼儿园编排原创舞蹈《微笑天使》《祖国妈妈真漂亮》《小鱼要回家》《别样的玫瑰》《一起到山顶》等作品均获国家级、省级奖项。


《一起到山顶》荣获第十二届“小荷风采”全国少儿舞蹈展演“金奖”

《别样的玫瑰》荣获第八届江西艺术节暨首届残疾人青少年艺术大赛一等奖
本专业依托中国舞蹈家协会江西省首个“新农村舞蹈美育工程项目”累计输送志愿者96人次,为赣北地区56所乡村学校建立舞蹈美育课程体系。2024年艺术学院被授予中国舞蹈家协会新农村舞蹈美育工程志愿者服务实践单位,16名志愿者师生荣获中国舞蹈家协会“优秀志愿者”,25名学生荣获江西省舞蹈家协会“优秀志愿者”,12名学生荣获江西省“优秀支教生”等荣誉称号。近年来,师生志愿服务学校均获得多项国家级、省级美育奖项,此举为提升舞蹈师范学生的教学能力以及乡村教育情怀的培养,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九江地区乡村基础教育学校舞蹈美育实际需求的新道路。

中国舞蹈家协会“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江西武宁)”项目启动仪式


中国舞蹈家协会志愿者实践基地

张栗娜被聘为“新农村少儿舞蹈美育工程”(江西武宁)定点学校项目负责人

3.课堂焕彩 舞台生辉
共建政校协同育人平台,2020九江市人民政府与艺术学院共建“九江青年歌舞团”,打造“创演研教”四位一体实践平台,实现“精品剧目进课堂、学术成果上舞台”的良性循环。
九江青年歌舞团成员由九江学院艺术学院音乐舞蹈专业师生构成,该团师生不仅是表演者,还是创作者,更是教育者。他们通过舞台实践充分了解舞台创作规律和理论与实践知识,再反哺教学对象。所以,该团自成立以来的原创作品已成为本专业《剧目排练》《舞蹈作品赏析》《编舞技法》《小型歌舞剧》等多门课程的实践案例。

近年来,本专业教学、科研成果不断取得新突破。主持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中国文联项目、省文化艺术基金等纵横向课题20余项。纵横向课题经费总计达到500万元以上。有效引导教师投身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及教材编撰等领域。已获批江西省教学成果奖(基础教育)青年培项目1项、江西省基础教育课题2项、校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校企合作课程4门、撰写专著6部、主编教材4部、发表教学研究论文30余篇、指导学生发表论文10余篇。

国家艺术基金项目《瑶光赋》

江西文化艺术基金项目《瑶光赋》

原创《瑶光赋》剧照

中国文联重点创作支持项目《大湖之灵》

江西文化艺术基金《大湖之灵》

江西省文艺精品创作资助项目《大湖之灵》

原创舞剧《大湖之灵》

江西文化艺术基金项目《佳茗行》

原创舞蹈《佳茗行》环境舞蹈剧照

舞蹈学专业教师团队入选江西省教学成果奖青年培育项目

舞蹈学专业教师团队入选九江学院教学成果奖青年培育项目特等奖

江西省基础教育优秀课题证书



《禾梦》入围“全国民族民间舞蹈创作作品汇演”

《禾梦》获江西省第十一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二等奖

原创舞蹈《禾梦》剧照

《佳茗行》获江西省第十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二等奖
4.舞动赣鄱 艺展担当
舞蹈学专业自创办以来,持续受邀参加国家级、省市级江西各类文艺演出活动。学院把学生推向舞台、把舞台搭向社会、让社会检验专业、用专业塑造品牌。

《禾梦》参加“走在幸福路上”江西乡村振兴舞蹈创作展演


舞蹈学专业师生参加江西省第十六届运动会开幕式


舞蹈学专业师生参加江西省文联“万名文艺家下基层”活动


原创舞剧《大湖之灵》在南昌首演

各类活动邀请函
六、未来展望
面向未来,舞蹈学专业以党建为引领,紧扣学校“3353 发展战略”,将“立德树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先修德,再学艺——在师德培育中厚植育人根基,引导学生以“能吃苦、先做人”为准则,淬炼坚韧品格与职业操守;后笃行,强技能——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推动科研与社会服务融合,探索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在专业调整改革中打造“德艺双馨”的师资队伍与人才方阵。
有德者方能立己达人,吃苦者终能行稳致远。舞蹈学专业将以奋进之姿,让每一位学子在德行与技艺的双轨并行中筑牢根基,为学校建成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注入强劲动能,在时代的舞台上绽放属于教育者的灼灼华光!
艺术学院供稿
责编:向真 审核:黄冬久 汪浩